近日,演员那尔那茜自曝定向委培事件,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,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,引发公众广泛质疑。然而,截至目前,那尔那茜本人、相关部门以及上海戏剧学院等方面,均未对此事做出公开回应,使得整个事件愈发扑朔迷离,诸多谜团萦绕在公众心头。其中,有三大疑问亟待解答,关乎教育公平这一社会敏感神经。
一问:是否为 “高考移民”,升学过程是否违规?
公开信息显示,那尔那茜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。但据其微博超话简介,她初中、高中就读于北京某学校。虽然这一信息暂无权威消息可证实,但这足以引发公众对其是否为 “高考移民” 的质疑。
上海戏剧学院官网在 2007 年 12 月和 2008 年 1 月曾发布该校赴内蒙古开展招生工作的信息,其中提到有不少来自阿拉善等偏僻地区的学生报名。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和上戏开展的培养艺术人才的合作,本是给偏远地区孩子实现艺术梦想的难得机会。可如今,随着那尔那茜 “高考移民” 质疑声起,人们不禁要问,当年她通过内蒙古的定向培养政策被上戏录取,整个过程是否符合规定?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,其公平性不容置疑,“高考移民” 行为若属实,无疑是对其他考生努力的漠视,破坏了教育公平的生态。
展开剩余60%二问:“定向班” 是否仅招两届,为其家庭量身定制?
网传那尔那茜母亲是上戏表演系第一届内蒙班(1982 年)学生,而她自己是第二届(2008 年),于是便有了 “两届委培生只招收母女两人”“两届委培都是为她和她妈妈量身定做的” 等传言甚嚣尘上。
不过,目前并无权威信息证实那尔那茜母亲是上海戏剧学院 1982 级内蒙表演班的学生。从上戏校友会网站信息可知,1982 年入学的内蒙表演班校友共有 28 人,2008 年入学的内蒙表演班校友共有 25 人。上戏官网信息还显示,表演系还有 2013 级内蒙班。由此可见,“两届委培生只招收母女两人” 的说法纯属谣言。但即便如此,“定向班” 的招生规则、选拔标准等是否存在漏洞,是否真的被特殊利用,依旧存疑,仍需要相关方面给出清晰解释,以正视听。
三问:定向委培违约是否属实?
在 2023 年那尔那茜接受采访时,她称自己在上戏所在的班级是定向委培班,毕业后有剧团定向接收,工作相当于拥有公务员 “铁饭碗”,可她毕业后却选择出国,并未回到内蒙古的剧团工作。
根据上海戏剧学院相关教学成果信息,2008 年上戏与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签署合作协议,整建制招收表演(戏剧影视)专业本科班,共 25 人,即第二届内蒙表演班,且协议明确学生毕业后 “返回内蒙古自治区就业”。那尔那茜微博超话简介称其毕业后在国外进修学习,回国后被母校上海戏剧学院聘为表演系助教,但公开信息与媒体采访学校获得的说法相悖,其 “助教身份” 陷入争议。那么,那尔那茜是否真的违背了校地合作培养人才的目的?若违约属实,是否应该被追责,是否已经为此受到处罚?这一系列问题,关乎契约精神,关乎政策的严肃性,公众迫切需要得到答案。
教育公平,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,它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,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。在 “那尔那茜委培违约” 事件中,真相不明,三大疑问如鲠在喉。相关各方不能再沉默,必须尽快站出来,以公开透明的态度回应公众质疑,给社会一个交代,让教育公平的阳光,驱散事件中的阴霾。
发布于:上海市1万炒股怎么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