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两年,“塌房”已经从一个饭圈的小众黑话,变成了热搜上的常客。从明星艺人到知名品牌,再到大V网红,塌房的数量估计能填满一座欧洲小城。
曾经风光无限的商业巨头和偶像人物,如今却频频遭遇口碑翻车。西贝因“天价馒头”和“预制菜”被全网吐槽,吴京则因“坦克没有后视镜”等言论被年轻人归为“老登”。
这些看似分散的塌房事件,实则一脉相承。说白了,就是时代变了——由中国社会经济基础深刻变革所引发的上层建筑震动。
当产能过剩取代供给短缺,当互联网平等精神解构传统权威,那些曾经的成功模式与英雄叙事,正以惊人的速度丧失“流量”。
从供给不足到产能过剩
西贝们的困局
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可能怎么也想不明白,自己遵循了三十多年的商业法则,怎么突然就不灵了。
1988年,贾国龙在内蒙古临河开了一家小吃店,从此开启了他的餐饮帝国之路。成长于物质匮乏年代的他,商业逻辑简单而直接:组织生产、扩张渠道、再狂砸广告把产品卖出去。
在这个逻辑里,生产是核心,销售约等于渠道,至于产品设计和用户需求?基本不存在。所以那一代企业家对各种渠道——电视广告、店面位置、开店规模——都极度痴迷。他们相信只要解决好这些问题,占领市场只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贾国龙曾自信满满地说过:“我们的核心竞争力,就是开店能力。”从小县城起步,到如今拥有近400家门店、年营收超过60亿元。在传统商业视角下,西贝无疑是成功的典范。
可时代会变,消费者也会变。改开四十多年来,中国经济正式进入了“产能过剩”与“需求不足”并存的新常态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消费者对餐饮选择的多样性达到了历史新高,仅北京一个城市就有超过20万家餐厅同台竞争。
在这个新常态下,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存量竞争。消费者不再为“有没有”而烦恼,而是为“好不好”、“值不值”、“我喜不喜欢”而纠结。这种从“卖方市场”到“买方市场”的根本性转变,彻底颠覆了旧时代的商业逻辑。
托夫勒在《权力的转移》中写道:“知识时代,最大的风险不是无知,而是用过去的逻辑处理现在的问题。”贾老板的困境,恰是如此。
在新时代,需求才是王道。可贾老板的思维却还停留在如何把货铺满全国商场——这种源于旧时代成功的路径依赖上。而预制菜,则成了压倒西贝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在消费者心中,西贝一直主打“西北菜”和“家的味道”,从门店装修到营销宣传都极力营造一种“现做、健康、有锅气”的用餐体验。
可当媒体曝光其部分菜品为预制菜,甚至“3分钟出餐”时,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瞬间崩塌。食客们为“现做”的体验支付了高昂的价格,最终得到的却是工业化生产的预制产品——说好的“家的味道”,结果吃出了“工厂的味道”?
这恰恰说明,新时代商业逻辑的核心已经变了:从“产品为王”到“用户为王”,从“功能满足”到“情感认同”。在新时代,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。
当品牌的实际行为与其所宣扬的价值观相悖时,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用脚投票——甚至通过社交媒体进行“报复性”传播,在算法的加持下,品牌迅速“塌房”。
与此同时,新时代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年轻一代不再盲目相信品牌的宣传,而是习惯通过小红书、微博、点评等平台,对品牌进行全方位“考古”和“扒皮”。
他们会研究品牌的背景、创始人的言论、产品的成分、供应链的透明度,甚至员工的待遇。任何一点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“黑历史”,都可能被挖出来,成为攻击品牌的“武器”。
贾老板当年发表一条关于“996是福报”的言论,也在这次塌房期间被网友重新翻出:“996算个啥”,“我们是‘715、白加黑、夜总会’”。网友怒评:“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居然也能说得这么义正言辞?”
就像《蝙蝠侠:黑暗骑士》中的那句台词:“你要么像个英雄一样死去,要么活得足够久,直到自己变成反派。”曾经的励志偶像,如今成了年轻人眼中的“老钱爹味”。
毫无疑问,品牌已经失去了信息垄断的优势。任何试图掩盖或美化事实的行为,在全民“福尔摩斯”的时代都是徒劳。而真诚,才是这个时代唯一的“必杀技”。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
吴京们的老登危机
吴京可能同样困惑。他凭借《战狼》系列封神,创造了中国电影史的票房奇迹,怎么突然就成了年轻人眼中的“老登”?
吴京的崛起,离不开一系列主旋律“硬汉”电影的成功。从《战狼》《流浪地球》到《长津湖》,吴京塑造了一系列不畏牺牲、能力超群、充满阳刚之气的英雄形象。
这种“硬汉”形象,在特定的历史时期,迎合了社会对于国家强盛、民族自信的集体心理需求,也满足了观众对传统男性气质的想象。这背后,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、牺牲奉献和等级秩序的价值观。
吴京本人也深度绑定于这种形象,其在公开场合的言论和行为,不时流露出一种“强者”的姿态和“爹味”的说教。这种形象帮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“百亿影帝”,也让他成为了某种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。
可如今,尤其是2019年之后,社会思潮发生了剧烈转变。吴京的“硬汉”形象和“爹味”说教,开始显得格格不入,甚至引发年轻一代的反感。
吴京曾吹嘘:“我有的时候老跟人说我会的那些东西,吹牛我都能跟别人吹:我跳过楼,你跳过吗?我让坦克轧过,你轧过吗?我差点死过,你死过吗?……”
所谓“爹味”,指的就是一种居高临下、好为人师、不容置疑的权威姿态。而“老登”这一网络流行语的出现,更是将年轻人对传统权威的嘲讽和解构推向了高潮。
当吴京某些言论,如“女孩子最好不要进娱乐圈”被网友们翻出并解读时,他就被贴上了“老登”的标签。从“硬汉”到“老登”,吴京其实还是那个吴京,只不过评价他的社会语境和价值观发生了质变。
这波操作,属实是把“硬汉”人设演成了“硬教”现场。
从“奋斗叙事”到“躺平哲学”,旧时代所推崇的权威和秩序,在新时代的年轻人眼中,可能变成了压迫和束缚的象征。
过去,“奋斗”是主流的社会价值观,它承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、改变命运。这种叙事激励了一代人拼搏向上,也让无数“小镇做题家”实现了阶级逆袭。
然而,随着存量时代的到来、“内卷”现象的升级,年轻人发现,任凭自己如何努力,别说实现阶级跨越,甚至要面对“996”的压榨和“35岁危机”的焦虑。
那就干脆“躺平”吧!“躺平”并非放弃一切,而是一种对“内卷”社会的无声反抗,是一种降低欲望、回归自我、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。
埃里克·霍弗在《狂热分子》中写道:“每一代人都要推翻上一代人所崇拜的东西,这几乎成为一种使命。”
如今的年轻人,正是在用“躺平”对抗“拼命”,用“祛魅”瓦解“神话”。
在信息泛滥的当下,“祛魅时代”早已到来。那些脱离群众、独自活在信息茧房里的“成功人士”,在网友眼里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,是日常牛马生活中的一味调剂,是宣泄压力和情绪的一个出口。
旧时代的挽歌
西贝和吴京的“塌房”,只是旧时代终结的冰山一角。
在教育领域,俞敏洪和新东方曾是创业神话,如今却因东方甄选“小作文”事件和董宇辉风波遭遇严重危机。那个靠励志故事和个人魅力就能征服大众的时代,已经一去不复返。
在房地产领域,万科曾提出“活下去”被群嘲,如今却成了先知般的预言。过去贷款买房是全民信仰,如今拒绝接盘成了年轻人共识。
在科技领域,马云从“马爸爸”变成“吸血鬼”,只用了不到三年。那种依靠个人魅力和宏大叙事就能赢得无条件信任的商业环境,已经彻底改变。
这些现象背后,是中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。
根据麦肯锡2023年的报告,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,人均GDP突破1.2万美元。物质的丰富带来了需求的升级——从基本的生存需求,到品质需求,再到如今的认同需求。
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这一进程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6月,中国网民规模达10.79亿人,互联网普及率达76.4%。高度统一的文化系统和极高的人口密度,为中国特色的“梗文化”和“集体吐槽”提供了肥沃土壤。
估计大家也都能感觉到,社会的转型已经非常明显。从“草台班子”这个词的流行开始,传统社会那种集中式叙事正在瓦解。我们将不得不告别对“英雄”的期待,转而拥抱一种更集体、更分布式、更务实的摸索前行。
温斯顿·丘吉尔曾说:“看得见多远的过去,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。”
而从西贝、吴京到新东方、万科,我们看到的,是一个时代的背影,浩浩荡荡,却绝不回头。
所以,公众人物和国民品牌的频繁塌房,并不是什么新鲜事。不过是老人退位、新人登场“老剧本”:
那些依靠规模优势、渠道垄断和刻苦奋斗的老模式,正在让位于用户导向、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的新模式。
对于商业巨头而言,必须彻底放下身段,从“神坛”走向“论坛”,从“教育用户”转向“与用户共建社区”。这一点,有些大厂已经在做了。
对社会而言,未来将更加嘈杂、混乱,有时候甚至反智,但也可能更加真实和富有活力。某种意义上,更清醒,也更公平。
大刘在《三体》中写道:“不能自我革新的物种,终将被更适应环境的新型主体取代。”而西贝和吴京的教训则告诉我们:在这个meme满天飞的时代,最大的危机不是被对手打败,而是被时代的车轮碾过而不自知。
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:格致君
1万炒股怎么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